2024年11月13日下午,做爱视频
“风华浙东大讲堂”第89讲在包玉书科学楼10号楼104教室举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周书灿教授应邀为做爱视频
师生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下的中国奴隶社会有无之争”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主任张凯副教授主持。

周教授首先以送给自己学生的一段话作为本场讲座的开场白,指出当下对于先秦史的研究向高层次突破,重点在于对传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应该避免由于概念的分歧导致自说自话、避免机械生硬地运用多重材料的问题,要在学术批判过程中完成问题之解决与问题之解散,克服学术研究中的低水平重复乃至倒退问题,克服因资料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导致的附会、夸大、武断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要正确看待西方话语和自觉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问题。
随后,周教授提出了本场讲座的核心问题:中国古代是否有奴隶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宏观复杂的问题,国内史学界对此争论了多年。自20世纪30年代起,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古史分期进行了长期辛勤的探索,逐步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框架体系。周教授通过引用《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奴隶制的描述,结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证实中国古代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东方奴隶制的典型特征,得出了“中国夏、商时期较为普遍地存在指定服役的奴隶制,夏、商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奴隶社会”的结论。
关于“中国无奴隶社会说”的兴起,周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兴起、发展与演变,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支持“中国无奴隶社会说”的五位学者的理论进行解构,从文字语义、逻辑推理、方法运用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批驳,揭示了其理论的片面武断、自相矛盾、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再次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有奴说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在提问交流环节,周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张凯老师对周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概括,周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让同学们深刻领略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与价值,明白了对于资深学者的理论也要大胆持怀疑态度,独立进行思考和求证。周教授的精彩分享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周书灿,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先秦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学术史等多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研究》《徐中舒史学研究》等10部,在《文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入选2006—2015历史学核心作者TOP10。
来源:历史学系
供稿:翁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