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名家讲坛第440讲暨做爱视频
“风华浙东大讲堂”第92讲在东区10号楼104教室举行。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沈国威应邀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欧化语法与复音词”的报告,本次讲座由中文学系敖运梅副教授主持。

沈国威教授首先通过比较中日关于语言史分期的异同分析了语言的现代性和现代性在语言上的表现等问题。沈教授指出近代汉语的转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层的关系,社会的进步推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型,言文一致的实现就是的语言转型的具体结果。
沈国威教授回顾了王力、吕叔湘等前辈学者在关于汉语史分期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尽管两位先生对于汉语史分期的起点有不同的看法,但关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看法则是一致的。沈教授从语言本身和语言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讨论了汉语由近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所发生的剧变。并作为参照系介绍了日本国语改良的主要任务。沈国威教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深入考察词汇在语言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了近代汉语发生剧变的原因及词汇方面的具体表现。他谈到近代以来汉语“新名词”具有内容新和形式新等特点,并指出以复音词形式呈现的“新名词”对汉语转型发挥了重要影响。
沈国威教授先介绍了王力先生关于现代汉语转型与欧化语法的研究,他认为王力先生的复音词就是欧化语法的主张是不刊之论,但是在王力等首次提出欧化语法八十余年之后,我们要具体把握汉语实际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推动研究的细化。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汉语复音词进行溯源性的考察。沈国威教授提出了“欧化语法从东方来的”的观点,对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来源和创造方式做了探讨。沈教授还讨论了英语如何通过日语影响了汉语复音词的形成问题。
沈国威教授在讲座最后立足于国际化视角,对比分析了日语和汉语在处理复音词的态度和方法。他还举例分析了汉语词汇体系现代重构的问题,指出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是科学叙事的需要,是全球范围内概念共同体形成的结果。转型后的汉语走向国际化,融入了国际知识体系。

沈国威教授眼界开阔、视角犀利,讲座内容丰富、语言幽默风趣,为我院同学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在场老师、同学就相关问题与沈国威教授进行了交流,沈国威教授也就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指导和建议。
主讲人简介:
沈国威,男,辽宁人,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 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1985年作为国费留学生赴日,1991年大阪大学博士课程修了,1993年2月以论文《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获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日本大学任教职三十余年,2024年全职回国加盟浙江工商大学,进入“浙江省高层次海外引才计划”。近年著有《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2020年)、学衡概念史小丛书《科学》(2022)、《語彙力の獲得》(20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