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下午,做爱视频
“风华浙东大讲堂”第94讲在东区10号楼216教室举行。南京晓庄学院张耀宗老师应邀为师生作了题为“姚永朴与晚清桐城文派新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文学系主任周景耀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张老师首先指出姚永朴作为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其活动空间局限于书院学堂范围,故而思想上未承载过重的遗民情结与伦理负担。《文学研究法》最初以大学讲义的形式出现,脱胎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教改革及骈散之争的政治文化大背景,姚永朴在文中将文学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意图追求文学的普遍性、文学教育的公共性,以适应时代变革。与推崇魏晋之文、注重训诂之学的章太炎、黄侃等人不同,以姚永朴为代表的桐城派主张将文学与经学相联系,强调性理之学,各有所侧重。

紧接着,张老师围绕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进一步展开,论述了本书在基本结构上模仿《文心雕龙》的原因在于姚永朴想要将桐城派理论系统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对书中所反映出的一种泛文学观、对摹仿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于义法概念的修正发扬等独特文学思想加以阐释,对复古与创新的对立关系进行反思,并指出白话文运动中古文并未完全边缘化的现象,引发同学们深思。
以姚永朴为例,张老师将后期桐城派的新变总结为三点:对新教育的积极参与、对桐城古文应对时代的不保守立场以及力求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自觉整理意识。对此,张老师也作出了客观评价,认为后期桐城派的新变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度的新,与章太炎等人相比缺少思想的锐度,对于文教转型亦缺乏有深度的理论估量。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通过对姚永朴的重读,形成了对当代文学教育学科体系、学科话语的反思,涉及文学的课程化、规范化、知识化、时间化、抽象化、系统化等一系列问题,并强调通过标识性概念的阐释与自觉,走出学徒时期,理解传统文章之学的“意会”之处。

张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从姚永朴的文学思想出发,解读桐城派的后期新变,进而形成对文学教育体系、话语的反思,为晚清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提问交流环节,张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词学相关问题,帮助大家拓宽了学术视野,在场同学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主讲人简介:
张耀宗,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著有《现代词学的起源》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